12月9日11时许,今年61岁、家住市文化馆家属院的王存友正在许昌体育场南部一处新整修的场地上锻炼身体。他说:“原来这里的地面没有硬化,草坪里的草枯死后显得有点儿脏乱,现在管理部门对地面进行硬化后,又装上了健身器材。与原来相比,体育场的环境好了,健身器材也多了不少。”
近年来,在对许昌体育场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市体育场管理办公室结合我市发展体育产业的思路,加强体育场自身的“造血”功能,使体育场的环境和健身设施日趋完善。
市民锻炼、休闲的重要去处
“老了没事儿干,总坐在家里看电视对身体不好。我也不爱打牌,每天送孙子上学后就来这里锻炼。”12月9日10时,家住古槐街的张书生说,体育场各类健身器材比较集中,每天到这里锻炼是他的必修课。家住体育场附近、今年81岁的赵秀真说:“一天到晚,我除了在家里吃饭,其他时间都到这里玩。早上在体育场走五六圈,9点以后在健身器材旁进行锻炼,下午两点以后继续到这里锻炼,几乎天天如此。原来这里没有这么多健身器材,路面高低不平,现在不仅器材多了,环境也好多了。”
当日11时,体育场东部和南部健身器材处坚持锻炼的市民仍有很多。他们一边锻炼,一边唠嗑。在体育场中心广场西侧,几张石桌上的象棋大战杀得正酣,旁边围着一群观战的人……“这里是附近市民,特别是老年人的重要活动场所,每天的人流量非常大。”市体育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环境、设施逐步改善
源于自身“造血”
也许正是因为体育场已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重要去处,所以部分市民对偶尔在此举办商品展销活动有些不理解。其实,正是这些活动使体育场具备了“造血”功能,为体育场的环境改善和设施更新、维护提供了条件。
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各种体育场馆走市场化运作是一种方向。市体育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在管理过程中,体育场没有财政经费,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其他保洁、维修等费用均需自收自支。要想增加各类健身器材,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健身环境,体育场自身必须具备“造血”功能。而个别周末举行的商业展销活动正是体育场自身“造血”的重要方式之一。
近段时间,市体育场管理办公室对体育场部分路面进行硬化,增设石桌、石凳、长形坐椅、健身器材,对体育场进行夜间亮化、环境美化等,相继投入几十万元。这些变化均源于“以场养场”的工作思路。“不搞一些商业活动,我们维持体育场的现状就有难度,更不用说提升改造了。我们会尽量减少商业展销活动的次数。”市体育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说,“近段时间还有部分健身器材将安装到位,若资金等条件允许,我们预计对体育场西南角的部分路面进行硬化,然后安装乒乓球台等器材,为市民提供更多的锻炼场所。”实际上,在体育场举行部分商业活动,不仅使改善体育场环境成为可能,也增加了场内的人气,原来夜晚非常冷清,现在晚上10点多还人声鼎沸。
公共设施需大家共同呵护
原来,个别市民晚上将破桌子用铁链拴在树上,白天用来打牌、下棋,很不雅观。有人甚至在三轮车上支个板子就开始打牌了。市体育场管理办公室为方便市民,也为了对场内秩序进行规范,专门安装了石桌、石凳。但有的棋牌桌虽然用螺丝锁在地上,夜间仍然会丢失。个别健身器材存在人为损坏的迹象,他们每周都会对部分器材进行维修。
市体育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提醒,市民在进行锻炼时,除遵守公共秩序、将车辆存入存车处外,还要注意健身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爱护棋牌桌、石凳等,活动期间注意公共卫生,尽量不要在场内遛狗。体育场有6名工作人员进行全天保洁,每天能拉3车垃圾。